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,出身贫寒,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勇气,最终在八年间推翻了秦朝的统治,成功逼死了西楚霸王项羽,建立了大汉王朝。虽然他最终成就了帝业,但刘邦的成功并非单凭一己之力,而是依赖于他身边的一批忠心耿耿的文臣武将。正是这些人物的支持和协助,才使得刘邦能够不断克服困难,最终登上帝位。那么问题来了:当刘邦临终时,为什么他要亲自下令杀掉曾经救过他命、且与自己有着亲戚关系的樊哙呢?今天就让我们来揭开这个历史谜团。
刘邦的崛起与项羽并肩作战,共同起义推翻了秦朝,最后成功击败了项羽,成为了汉朝的开国皇帝。刚刚称帝的刘邦,以仁爱宽厚的治国之道,广受百姓爱戴。然而,随着他坐上了皇位,这位曾经被誉为仁者的君主却展现出另一面。在他称帝之后,发生了一系列令人震惊的事件,他开始对昔日的功臣进行大规模的打击。许多曾经与他一起披甲上阵的英雄将领,最终都惨遭杀害。刘邦不仅斩杀了韩信,诛杀了彭越,就连自己忠心耿耿的亲妹夫、救命恩人樊哙也差点命丧黄泉。
展开剩余76%那么,樊哙究竟是何许人也呢?樊哙,江苏沛县人,西汉开国元勋之一,曾担任大将军、左丞相等重要职务,是刘邦的得力助手和亲信。樊哙早年生活并不富裕,以贩卖狗肉为生。尽管如此,他和刘邦却因共同的背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。刘邦在还未成为帝王之前,时常和朋友们聚集在樊哙的小摊上,享受美酒与美食,因此他们的关系十分亲密。后来,刘邦被吕雉的父亲吕公看中,认为他有帝王之相,于是将吕雉嫁给了刘邦。而在婚礼之际,樊哙不仅帮助刘邦结识了吕雉,还因为爱上了吕雉的妹妹吕媭,最终将吕媭娶为妻。此后,樊哙和吕雉的关系更加密切,成为刘邦身边最信任的亲信之一。
樊哙不仅为刘邦的崛起做出了重要贡献,更是刘邦的救命恩人。在秦二世三年(公元207年),项羽邀请刘邦参加鸿门宴,实际上是设下陷阱准备除掉刘邦。在宴会上,项羽和范增密谋对刘邦不利,这时樊哙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,冒着生命危险守护在刘邦身边。他一手持剑,一手持盾,怒目圆睁,时刻准备与项羽一决生死。《史记》记载,樊哙目光如火,气吞万里,严阵以待,面对项羽的威胁,他毫不退缩,直接让项羽一方感到震慑。正是在樊哙的保护下,刘邦才得以逃脱一劫,捡回了性命。
那么,刘邦为什么在临终时要下令杀掉这样一位忠诚的救命恩人呢?答案并非仅仅因为年老昏聩。公元195年,刘邦因长期的病痛渐感衰弱,燕王卢绾趁机起义。刘邦因病无法亲自带兵征讨叛乱,于是派遣了他最为信任的妹夫樊哙,任命他为相国,带兵平叛。然而,就在此时,一些朝廷内外的言论开始流传,声称樊哙与吕后勾结,企图在刘邦死后篡夺大汉王朝的权力。刘邦得知这些消息后大为震怒,立刻指示心腹谋臣陈平和大将周勃前去捉拿樊哙,防止他叛变。
《史记》中的记载显示,刘邦对樊哙的警惕并非没有原因。当时,吕后已经开始插手政事,逐渐扩展她在朝中的影响力。而樊哙,作为吕后的亲妹夫,不仅掌握重兵,且和吕后关系深厚。如果刘邦一死,樊哙与吕后的联合势必会对自己的儿子刘盈构成威胁,甚至可能发生篡位之事。因此,刘邦才会在临终时决定铲除这个潜在的威胁。
但在执行过程中,陈平和周勃对是否该执行刘邦的命令产生了疑虑。最终,他们决定将樊哙带回长安,等待刘邦亲自决定。没想到,在路途中,刘邦因病去世,樊哙得以保全。陈平将此事报告给吕后时,故意表现出对自己不敢轻易处置大臣的无奈,并表示已将樊哙带回,让刘邦自行决定。吕后得知樊哙没死后,感到宽慰,随即恢复了樊哙的封号和职务。
总结来看,刘邦在临死时为何要杀樊哙,背后涉及的并非个人恩怨,而是出于对大权的恐惧和对权力斗争的深思熟虑。他担心樊哙掌握实权后,会威胁到吕后的权力以及自己儿子的地位。而樊哙尽管对刘邦忠心耿耿,却在关键时刻无意间触及了刘邦的底线,这才导致了最后的悲剧。
从这一历史事件中,我们可以看到,刘邦的心机深沉,他为保住自己的江山,甚至不惜亲手除掉曾经最亲密的战友和亲信。这一决策既是出于对权力的保护,也是为了确保大汉的长治久安。然而,这一切,也为后来的历史增添了无数遗憾与惋惜。
发布于:天津市长富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